上海 Pluto X 徐汇滨江咖啡亭

上海 Pluto 徐汇滨江 咖啡亭

钢结构被透明的玻璃包裹,形成了一种轻盈的工业感,如同建筑被X-ray透视一般,也呼应了Pluto X的母题概念。徐汇滨江成为Pluto X的第一个试验地。这一语汇试图和周围的工业遗址形成一种延续关系。
在白天,建筑呈现一种半透明的开放状态,扬起的玻璃体量映射周围的树木与江水;在晚上,玻璃盒子内嵌的格栅LED屏幕放映着动态的艺术化图像,为黑夜中的城市带来一抹变幻不定的色彩。

南京 秦淮湾大桥

“山“的意象与拱桥在形态上契合度相对较高, 本桥对拱圈的设计在关注文化符号的同时更注重力学内涵。 三角拱与放射形拉索具有对应的力学关联,多个三角拱的空间交错即增加拱圈的力学稳定性又赋予生动的形态。
整桥的几何关系内嵌于稳定的正方形。拱圈及拉索造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学经受力找形获得。具体实现由参数化工具完成,放射拉索的源点为关键几何控制点。
最终的桥梁形态很好地回应了“山”这一主体,丰富饱满且与内在的力学逻辑一致,拱脚推力在桥面内自平衡消解。

上海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施工现场

这个新校区的总体规划确定了密度和高度。新建筑必须与周围的建筑有所联系,体量必须与城市环境有关,并可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调整。我们在给定的规范内修改了总体规划的体量,以创造这种融合感。这些建筑成为连接网络的一部分,而不是形成新的边界。新校园建筑内的公共生活是在街区内的特殊屋顶结构下产生的。(文字来自建筑师)

上海 新天地设计节 过隙亭

新天地,是上海百年来沧海桑田的见证者。这些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欢喜和忧伤,和不同的人生。而千万人的共同记忆,则是像“2001”这样的数字。因此设计师将这二十周年,每年压缩成一块透明的玻璃。像是生物课上用盖玻片一般,采集一个个“时间标本”。抽象了集体情绪后得到一个透明的微微红色。再将这些象征着时间标本的红方块漂浮在新天地的广场上。

上海 崇明岛竹岚

设计师尝试在“场域”中的营造“空间”,通过对不同活动需求的形式来 突破场域边界来,实现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亲子之前的嬉戏交流。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休憩、交谈和穿梭,体验各自舒适的社交距离和范围。

上海 西岸智能旋转岗亭

不同于传统的治安亭,开放和变化的空间展现出一种邀请的姿态,增强了公众参与感。它提供了一个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憩,交谈,问询,购物,并获得紧急协助。铰链和轴承,把简单的形态变成了多变的、可适应不同场地的交互式城市景观。

上海 水舍微更新

当空间赋予功能后,将不再是以图像符号为本体的景观社会。在面向城市公园开放的场地中,增加文旅展示窗,立面嵌入一体化的现代造型雨棚、灯光及休憩座椅,强化流动后的开放互动性,建立一种新的观景方式。建筑中的小公共空间与场地中大公共绿地空间对接,将曾经被同化的图像转变为沉浸式体验之中。

上海 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愚园路名人墙改造)

作为历史名人的生平展示空间,这里承接着爱国主义教育展示的功能。然而,对于城市空间,这里只是一段再普通不过的街头过道,只是居民们的习惯通径。周边的居民每天穿过名人墙的内街空间,去往长宁温水游泳馆、江苏路街道活动中心,匆匆走过,很少会留下一刻的驻足。如何让这个充满上海味道的狭小空间承载更多的城市记忆,让名人墙静态的走道空间转变成有温度的城市交往和会客场所,这是名人墙改造的筑境设计团队所关注的,于是,一个有声音、有影像、有城市记忆的“F³ Mini Museum——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由此而生。

上海 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在2017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我们通过“连接”与“断裂”读音的相同和双关,讨论在当代城市进程中的公共空间的未来,如何将各种原因形成的断裂转化为连续开放、可达舒适的人性化高品质公共空间。“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的提出是上海城市空间中“断点”转化的产物和映照。我们呈现全球优秀滨水与公共空间整治优秀案例,讨论上海滨水空间的未来。民生码头作为滨水空间的一部分,其改造作为具体的案例来呈现如何连接和重整原先断裂的城市空间,构筑开放平台以真正的提升黄浦江两岸开放空间的潜在价值,以此促成更多有着相似“连接”性的未来公共空间。

纽约 总督岛总督岛木材装置艺术

受非营利组织Figment的委托,哥伦比亚大学GSAPP的12名学生在州长岛上设计并建造了一个名为FELIX的树屋。我们的设计意图是让FELIX成为一种新型树屋的种子,它可以在未来5年内通过在景观上的聚集而成长,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动态的游戏景观。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我们提出了一个灵活的模块化系统,该系统基于标准的木质构件,十分生态友好,并可以重复使用、大规模生产。亭子被设计成一个由自然而生、属于自然、为自然而设的无障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