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泰华商城改造

苏州泰华充分利用其老城区现代建筑制高点、视野开阔的独特资源,在打开的盒子表层嵌入了一条可从城市地面连续向上、登顶建筑高区的垂直漫步通道。每层单独设置的入口,让泰华从一个传统封闭的百货商场变成了一个与外界交融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上海 新微智谷

在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上,设计强调与现有环境的协调与互动性。白天,纯白的墙面配以序列性排布的大落地窗,给人简洁有力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最大限度将室外光线与景观引入室内。而夜晚落地窗则以内光外透的方式把建筑呈现在城市的街角中,丰富城市景观。建筑内部改造,则从功能实用性出发,重新打开了原始建筑设计的屋顶天窗,自然光线透过天窗均匀的洒进来,似薄雾又似水幕划分了空间,既为空间增添了活力,又为萦绕中庭的开放式交谈区和四周的办公空间区域提供了良好的采光。

上海 罗秀路 创邑MIX

项目围绕“15分钟生活圈”体系,将“美好生活”与“友好社区”有机融合,重新定义社区空间。底层的商业空间通过超市、烘培店及餐饮等店铺极大吸引了周边的人流,上层的共享办公空间为整个周边社区提供了不同大小的集中或分体式办公场所。

上海 现所 创邑MIX

为了强化立面展示效果,建筑师以时尚“大橱窗”为概念,利用传统的窗墙体系打造出类幕墙体系的视觉效果,赋予了建筑轻盈、明快、大气的“皮肤”。同时设计将原有街角空间打开,引导视线直接到达商业界面和下沉广场,吸引人流;并利用草本植物软化边界,创造自然亲人的质感,进一步优化城市界面;同时利用铺装与台阶串联人行道与地铁走廊,增加下沉广场的开放度与公共性,设置座阶和绿阶,增加广场驻留和交互的空间。

杭州 绿城匠心办公空间

重新统一造型的立面形式通过遮阳肋的分割将建筑整体分为许多小块,每个不同的空间占有了不同的区域,而从室外看去,大面积的玻璃窗将室内活动向外展现,同时室外的自然植被也映在了反射之中,互相重叠。
顶层的休息空间通过悬挂结构支撑,让一个小空间悬浮于办公空间之上,同时又将屋顶采光引入了办公层,视觉上的透气与延申感让人倍感舒适。
室内整体整洁、线性的布置与室外庭院空间较为自由的空间相互结合,让不同视角下的建筑都有着丰富的动态。

泉州 积书谷公益儿童图书馆

「积书谷」英文名称中的「BLOOCK」是我们结合「BOOK(书)」和「BLOCK(积木)」创造的新字,这两种日常事物在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意义,正如基金会、NGO、建筑师、厂家、施工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合力促成了「积书谷」的诞生一样。小小的书本可以为孩子们筑起守护心灵的浅谷,更多普通人的添砖加瓦也能推动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

沭阳 淮西村

整个村子在重新规划改造后呈现了规整的肌理形态,户与户之间的紧密连接同时有拥有私密空间,组团之间围合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也让项目在整体上拥有了更高的丰富度。

上海 Doozy Access 艺术空间建筑改造

此项目为一个500平米的工业厂房改造,如同大部分讲究空间效率的厂房建筑,这个曾经的玻璃加工厂建筑及结构也遵循了这种跟经济效益相匹配的尺度和节奏。纵然,这种绝对的秩序和节奏也有其一定的工业美感,但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试图要局部性的扰乱这种节奏,让其变得片段,不联系,不自然且怪异。在整个项目中,我们通过强行插入三个与主体建筑的语言不一致的空间构件,从而扰乱原有规整的建筑立面。三个构件本身的语言也有意不统一,而是与内部巨大的展厅(舞台)及黑色帘幕在空间叙事上联系起来。

上海 安亭老街改造

项目重新规划慢行空间布局、在沿街沿河的景观空间中增加休憩平台,清理河道,增加统一店铺标示,加以灯光来统一街道空间。通过城市空间、建筑立面、建筑室内和标识设计一体化的设计,三益的建筑师将场地元素转化为建造,同时又将建造带来的场地和历史记忆带给了使用者。作为“修补匠”、“精修师”、“创造者”三种角色的建筑师,解决了场地内同质化、无秩序的问题,维持历史街区的精髓并植入新的当代生活和空间。

上海 水舍微更新

当空间赋予功能后,将不再是以图像符号为本体的景观社会。在面向城市公园开放的场地中,增加文旅展示窗,立面嵌入一体化的现代造型雨棚、灯光及休憩座椅,强化流动后的开放互动性,建立一种新的观景方式。建筑中的小公共空间与场地中大公共绿地空间对接,将曾经被同化的图像转变为沉浸式体验之中。

上海 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方案最大程度保留了高炉主体及平台,并对已老旧不堪的原维护结构进行了重塑。同时,我们通过在原厂房东侧延伸一个大跨度空间的方式,解决了入口集散空间和竖向交通空间的问题。入口大厅与高炉之间通过一个“时光隧道”联系,而隧道的尽头便是以高炉为中心的核心展示空间。方案将高炉周边的屋顶都做成通透效果,以便在炉底抬头便能看见整个百米高的高炉体系。

上海 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愚园路名人墙改造)

作为历史名人的生平展示空间,这里承接着爱国主义教育展示的功能。然而,对于城市空间,这里只是一段再普通不过的街头过道,只是居民们的习惯通径。周边的居民每天穿过名人墙的内街空间,去往长宁温水游泳馆、江苏路街道活动中心,匆匆走过,很少会留下一刻的驻足。如何让这个充满上海味道的狭小空间承载更多的城市记忆,让名人墙静态的走道空间转变成有温度的城市交往和会客场所,这是名人墙改造的筑境设计团队所关注的,于是,一个有声音、有影像、有城市记忆的“F³ Mini Museum——上海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由此而生。

上海 南京东路世茂中心改造

本案的设计概念是“剧场”,设计师将顾客赋予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客、观众与演员;而建筑则被定义为剧场的前厅、观众席和后台。在建筑外侧,一组飞天梯犹如红毯让人眼前一亮,将南京东路上的游客直接送至世茂广场的三层平台及主入口;而另一组飞天梯则可引导顾客直达五层:“包厢”。

上海 愚园路公共市集

在历史文化建筑的改造中,除了要考虑空间的再生,更要探索“内容”的复兴。理想的历史街区改造一般从空间出发,根据旧建筑的造型特点,提炼出历史印记符号,同时尊重建筑现有功能,进而实现激活。本案的更新设计,遵循“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定位,在追求“精致”和“时尚”的同时,还需调和原著居民的“烟火气”。面馆、杂货店、裁缝铺……一些如今在时尚魔都已难寻踪迹的老式业态,在愚园路的一些弄堂里一直存在,包括宏业花园。

上海 敬老社区改造

改造之前过道中有很多暴露的线管,存在着隐藏的危险,而且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经过综合考虑,设计采用了穿孔鱼鳞网对这些线管进行遮蔽,使其远离居民,以确保老人的安全。在这次改建中,天台的空间得到合理利用,划分为休息区、活动区、种植区和晒衣区。常年闲置的天台再度回归,居民可以在天台聊聊天、种种花,重拾邻里之情。用花瓣形的穿孔板增加栏杆高度,保障了活动区域的安全性。夜间还有光影的装饰,精心设置的灯光亮起,在花瓣的映衬下泛出温暖黄光,近看远看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海 虹桥艺术中心

天山电影院坐落于上海天山路,曾是沪西最为知名的影院之一,但随着上海新虹桥地区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天山路已然发展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老旧的天山影院与其周边林立的现代建筑、商场未免略显不合。因此,长宁区政府决定对这一国营影院展开一次改扩建,并更名为上海虹桥艺术中心。改扩建后的天山电影院更名为虹桥艺术中心,不仅拥有了七间不同体量的电影放映厅,同时也包含了一间1000座的中型剧场。由于电影院和剧院有着不同的观众群,通常被视作两类不同的文化娱乐场所而独立建设。

圣保罗 庞贝休闲中心

该建筑项目创造了新旧之间的对话,保留了其空间和邻里之间的重要象征性联系。新设计的主要关注点是组织建筑出入口流线,创造一条与该区域相交并连接其周围街道的道路,从而提供一条吸引行人和SESC用户的合适路线。这种连接对项目来说十分完善和重要,以至于使这条通道变成了一条真正的街道,人们每天都在使用,成为城市公共街道向该地段内部的延伸。SESC Pompeia的方案和建筑安排加强了对内部街道的积极使用,这无疑项目活力的关键。

莫斯科 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

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对20世纪60年代的Vremena Goda餐厅的改造,这个预制的混凝土亭子已经荒废了二十多年。OMA设计的5400平方米的建筑包括两层的展览馆、儿童创意中心、商店、咖啡馆、礼堂、办公室和屋顶露台。该设计保留了原有的苏联时代的元素,包括马赛克墙、瓷砖和砖,同时融入了一系列创新的建筑和策展装置。

杭州 东山村纸博物馆

建筑的室内空间大致保持了原有的模样,在留有原本梁与柱的框架质感的同时,将整体空间环境营造的重点变为了造景。利用原有的结构体系与门窗关系,改造后的建筑将建筑室内的体验感通过一个个“幅面”来进一步塑造成形。每一个”幅面”都相对独立而又融合,有着属于自己的空间内容,整体建筑的内部也通过这样的层层关系延伸了空间的深度。